我的頻道

*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
恢復預設 確定
設定
快訊

小費怎麼給不失禮?你可能不知道的潛規則

南加嚴重車禍4死 其中3人為兄弟姊妹 最小僅10歲

紐約客談/華人應正視心理健康

聽新聞
test
0:00 /0:00

5月不僅是亞裔傳統月,也是心理健康意識月,然而在許多華人心中,比起身心健康,賺錢、養家、達成社會期待才是成功的定義。身心疾病污名化、知識普及率低,以及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,都無形中加深「只要忍一忍、轉個念、知足常樂就好」的錯誤心態。雖非所有華人都對心理健康掉以輕心,但文化、結構與歷史交織下的影響,確實讓不少人長期處於壓抑與無助之中。

▼收聽「紐約客談」:

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統計,2023年亞裔美國成年人接受心理健康治療的比例,比非洲裔、西語裔與白人成年人低足足50%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現有的調查顯示華人不僅在服務和資源使用上參與度低,連在研究與政策層面的能見度都極為不足,無法反映實際需求,也難以推動系統性的改善。

近年華社接連出現多起震驚社會的案件,背後或多或少都與長期忽視心理健康有關,尤其案件過後當事人家庭也更需要相關資源的協助。當人面臨經濟、人際或移民適應等壓力時,除了與親友傾訴,也許應鼓勵透過心理諮商釐清思緒。當然,語言、文化隔閡是一大障礙。正如網飛影集怒嗆人生中韓裔男主角丹尼的經典台詞,「西方的諮商,不適用東方人的思維」,一語道破美國諮商系統與東方文化之間的錯位,但這也點出改革與文化轉譯的必要性。

即便不考慮諮商,心理健康本身也應被視為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。憂鬱、焦慮、躁鬱等症狀絕非僅是「想太多」,而是與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有關,如同高血壓、感冒一樣需要正視。求助並不可恥,有時甚至像運動一樣,是一種促進康復的積極作為,正視自身心理健康,是對自己與下一代,以及身旁人負責任的表現。

心理健康 華人 亞裔

上一則

周末好去處

下一則

楊圓圓3部短片高線公園展出 聚焦華埠記憶與華人身分

➤➤➤ 市政、民生、交通、安全、教育…關注大蘋果的熱門新聞,探討華人社區焦點話題,分享在地記者的觀察和看法,歡迎收聽「紐約客談」>>>

延伸閱讀

超人氣

更多 >
OSZAR »